平凡 堅持
守護 愛心
2023年
他們的溫暖故事
戳到了人們的內心
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里
這些平凡的人和事
是平凡日子里的光
這一束束光
照亮過往
也照耀未來
【列車“醫生”堅守的最后一個春運】
1月12日,吉海清在為萬噸大列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通過“望、聞”,吉海清在為一列萬噸重載列車進行“診斷”?!」ぷ?0年來,吉海清一年至少磨破兩雙鞋,三年損耗一把檢點錘。退休前的最后一個春運,吉海清依然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馬虎?!霸倜σ惨嗫匆谎?,再累也要多敲一錘?!奔G逭f,必須保證運煤列車安全往返。這樣的敬業精神也在他的一批批徒弟中繼續傳承。
【森林衛士守護綠色安寧】
1月9日,西烏珠穆沁旗公安局古日格斯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迪彥派出所民警在林區徒步巡邏。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寒冬里,位于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境內的古日格斯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溫低至零下20℃,西烏珠穆沁旗公安局古日格斯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迪彥派出所的民警們在林區中進行日常巡邏,用默默的堅守與付出,守護綠色安寧。周邊群眾都稱呼他們為“森林衛士”。
【興安嶺上的“看樹人”】
2月23日,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公司烏龍岱林場402工隊職工上山作業。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早春二月,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公司烏龍岱林場依舊大雪封山,一片林海雪原,最低氣溫在零下30℃以下。以前的冬季是砍樹,現在的冬季是看護樹。蒙古森工集團各林場職工在開春雪化之前,對樹木進行綜合撫育,清理樹木周邊的倒木雜枝,讓樹木有更好的生長空間。他們要在這里住一個多月才下山。
【賀蘭山的守護者】
2月17日,哈拉烏管理站門洞子管護站的管護員在修理防護欄。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早春,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然寒氣逼人。在寒風中,保護區管理局哈拉烏管理站的管護員照常開展巡護工作,他們驅車行駛在群山之間,細心觀察著馬鹿、巖羊等動物的活動,守護著這些“大山精靈”。
【兩代人40年接力3000畝沙地變綠洲】
4月21日,李建國(左)和妻子商量治沙方案。新華網楊騰格爾攝
今年53歲的李建國家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巴嘎額爾和圖嘎查,地處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北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經常被巨大的風沙籠罩,氣候干旱,降雨稀少,幾乎寸草不生。李建國在和父母一起植樹造林20年后,李建國和妻子又用20年時間繼續堅守,將自家3000多畝沙地逐步變成綠洲,極大地改善了生存環境。
【大漠治沙客】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經過多年治理,庫布其沙漠輸入黃河的泥沙減少八成,植被覆蓋率達到53%。大漠治沙客在沙漠中留下汗水、種下綠色,在這些生態成就的背后,是他們的辛勤付出。
【濕地管護站的“候鳥爸爸”】
5月11日,徐沃德樂胡在觀察救助的丹頂鶴進食。新華社記者王楷焱攝
今年45歲的徐沃德樂胡,是內蒙古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莫呼珠管護站的一名工作人員。15年來,他一直住在管護站里。除了日常巡護,徐沃德樂胡主要承擔候鳥救助和照料工作。經徐沃德樂胡救助、照料的候鳥200多只。
【戈壁灘上的文物保護隊員】
5月13日,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員娜仁圖雅(左)和烏仁其其格在巡查阿拉善左旗一處烽火臺遺址。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域遼闊,文物古跡點多面廣,僅在阿拉善左旗境內就有40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為進一步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2015年,阿拉善左旗8個蘇木的41名牧民自發成立了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隊員們徒步或騎摩托車、駱駝到汽車難以到達的沙漠戈壁深處,巡查沙漠、戈壁地區重點文物古跡。2021年,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
【來自“快遞爺爺”的暖心快遞】
這是5月13日拍攝的于慶柱與他運送快遞的三輪車的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志鵬攝
68歲的于慶柱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向陽峪鎮孤山屯村,自2018年起義務為村民送快遞,目前已累計配送超10萬件,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快遞爺爺”。
【黃河“幾字彎”治沙人】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呼和陶勒蓋嘎查的牧民曹扎娃出門勞作(6月14日攝);右圖為曹扎娃的承包地(6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20世紀80年代,在毛烏素沙地中,曹扎娃主動承包了2300多畝沙地。這么多年來,曹扎娃堅持種樹治沙,最終將沙地變成了林海。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原支部書記陳寧布在自家草場留影(7月21日攝)。右圖為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的植被(7月21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地處庫布其沙漠邊緣,過去生態環境惡劣。作為一名基層黨員,陳寧布不僅綠化了自家近千畝草場,還帶動農牧民一起綠化草場。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內蒙古杭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爾計在自家草場的留影(7月21日攝)。右圖為白音道爾計自家草場的現狀(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2001年前后,家住庫布其沙漠邊緣的白音道爾計因為草場退化嚴重,開始舉債上萬元買樹苗治沙,如今他已將9000多畝沙地變成了綠洲。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高二云和妻子的合影(8月11日攝);右圖為高二云夫妻在庫布其沙漠中種植的檸條(8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今年60歲的高二云從小便生活在庫布其沙漠中,20世紀80年代開始和父輩們一起種樹治沙?,F在他與妻子在沙地里種植了5000多畝沙柳、檸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周志忠和妻子的合影(8月11日攝);右圖為周志忠位于庫布其沙漠中的房屋(8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周志忠一家人在庫布其沙漠邊緣擁有8000多畝草場。1998年,周志忠開始種植灌木治理沙漠改良草場。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內蒙古自治區吹響了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治沙攻堅戰的集結號。接續老一輩人奮斗精神,內蒙古秉承區域性系統治理理念,發揮產業治沙、科技治沙的優勢,讓“綠富同興”的美麗畫卷持續在黃河“幾字彎”上鋪展。
【守望烏梁素海的大學生們】
9月15日,在烏梁素海湖面上,武蓉測量水質。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邊有一群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研究生,他們是河湖濕地水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團隊成員。這群年輕人常年駐守在這里,監測水質與水生態,為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使鹿部落馴鹿飼養人覺樂的“荒野生存”】
1月12日,覺樂召喚鹿群,想讓鹿群和自己一起返回馴鹿點。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
這個39歲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此時正穿著祖上流傳下來的獸皮衣,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尋覓、呼喚自己的馴鹿。覺樂從小就跟隨自己的母親住在山上樹林中,聽著馴鹿脖子上的鹿鈴聲長大。2015年,覺樂終于追隨著自己的內心,回到了敖魯古雅,并從已經衰老的母親手里,接過了飼養馴鹿的使命。
總監制:李國棟
監制:郝芳芳
策劃:李國棟 徐紅梅
編輯:徐紅梅 石毅
出品:新華網內蒙古頻道